用「邊際效益遞減」的觀念來作為做買東西時的參考
邊際效益遞減法則,意味著一件事物帶來的效益會隨著量的增加而遞減。 舉例來說,買一台 iPhone 可以產生非常歡喜的感覺,花了我兩萬五千塊也覺得很值得。但要買第二台時,那種滿足的感覺不會像買第一台時那樣強烈,這時的我,也不會想花同樣的兩萬五千塊去買它。到了第三台、第四台時,高興的感覺持續降低,願意付出的金額也是。
雖然我們買的東西,常常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仍然有可以適用的地方。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買東西,是起源於需求。當我們已經擁有一樣物品來滿足某一個需要時,即使還有別的物品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再去擁有這個別的物品的必要性與意義就不大了。
該怎麼適用呢?
因此,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儘量地用最少的東西來滿足最多的需求。」如此,則我們手上擁有的每樣物品,都能帶來最多的意義並發揮最大的效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自己陷入永無止境的欲求當中,不會被廣告上的言詞所吸引,擁有一個清醒、自主的腦袋。更進一步的,那些「省下的」花費,可以成為你實現自我終極意義的基底。
不過,仍然有些問題存在。
慾望有其複雜性存在,對某些人而言,更包含了非常主觀的元素。即使都是利用「邊際效益遞減法則」來作為購買東西時的輔佐,仍然會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其最終原因就是,每個人對於「多少需求被多少物品滿足」的衡量皆不相同,難以找到一個同時適用於多人的標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方法就此失效。對於個人而言,比較的基準是在自己,而非他人。因為每個人的情況皆不一樣,所以應該著重在自己的部份。思考自己的每一個消費行為與需求的關係,並加以比較,即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