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不,不如多正面鼓勵

〈記憶傳承者 The Giver〉觀後感 Part II

The Community 為了防止伴隨「愛」而來的嫉妒、仇恨 ,試圖從源頭杜絕「愛」,壓抑情感,建立秩序,創造一個公平、嚴謹的社會。

但我認為,比起直接的限制,用軟性的正面鼓勵,更能達到良好的成效。就如同達賴喇嘛的倡議一般,藉由話語、信仰引導,將人們導向他希冀的方向。

這樣的作法,容許各人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也讓交流、對話更容易產生,較硬生生的「不」來得更有彈性,更具人性。

 當「不」出現時,即隨附著一價值,隨附著一個判別是非的標準。而每個人一生中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讓他人與自己共享一致的觀念。

因此,選擇正面鼓勵,是在避免易造成他方反感的衝突,用不那麼「逆」的姿勢,去推動、營造、影響,讓你我稍微靠近一點點。

就那麼一點點,我們彼此的生活都將更加幸福。 

 

〈記憶傳承者 The Giver〉觀後感

簡單一句話:很好看,推薦。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高中時就曾被這本書吸引著,印象中作者花了大半的篇幅在介紹(鋪成)故事中所謂的「社區(The Community)」。直到後半部,才開始進入到這本書的高潮(衝突),相當吊人胃口。

原著

原著

接著,歡迎來到我的「腦補時間」

- The Giver 不會執行 The Receiver 的任務
- 首席長老與 The Giver 共享記憶

從 The Giver 播放釋放(The Release)的片段給 The Receiver 時即可知,The Giver 與 The Receiver 在包容度、理解力上是大不相同的。The Receiver 無法理解父親「釋放」脆弱的嬰兒,雖然 The Giver 說明:「他(父親)不知道。」但對剛(重新)開始感受情緒、獲取回憶的 The Receiver 來說,他接受到的這一切都很強烈,不斷的震盪他的心靈,他難以平復。因此,這時的他,具備了執行這任務的最佳條件。

儘管 The Giver 籌劃了任務,但他無法親自執行,亦即自己闖出邊境。我認為他說「在回憶回來後,留下來幫助他人」是藉口。因為他心裏清楚的了解人的限制,他也知道這環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各種權衡間,他將難以定奪,他將難以長時間定心的完成對體制造成巨大影響的任務。相較之下,透過特定的傳承,他讓 The Receiver 有了一無反顧的信念,得以堅持到任務的最後。

至於首席長老與 The Giver 共享記憶的部分,這猜測源自於他們之間的對話。他們的對話總讓我有種他們有共同的基礎知識的感覺。即使可能首席長老知道的不如 The Giver 的多,但至少有一部分,足夠到讓她得以管理、領導、辨識潛在危機、避免現狀遭到顛覆等。

Anyway,我喜歡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