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著信念引吭

前幾天,參加了一段的不要告別東海岸的活動。昨天晚上在家裡 follow 華光社區的動態,焦急地在幾個特定的 facebook 頁面切換。

在現在,感受到了一點悲傷。

好難過唷。 我們真的可以堅持什麼嗎? 我們真的可以有個更美好的未來嗎?

或是說,不同意見的人,可以願意交納彼此、妥協,達成共識嗎? 在一個相對平等、友善的環境下?

看看眼下的種種事件,不知不覺的有所懷疑。 也許自己不夠堅強到可以相信自己。可能自我的累積仍然不夠,無法足夠強大到支撐住信念。 不知道要經過多久、多少事情的歷練,或是親眼看到什麼事情的發生,才能真的說服自己:對,一步一腳印都是有所幫助的。

華光那天晚上,在思考該不該留下時,我站在校園裡面,耳邊不時閃現著大馬路上的喧囂聲。我怕自己選擇流入外邊,會讓自己離寧靜更遠。這是什麼寧靜?人們用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己身的信念燃燒,而產生的安詳感。我發現人是很容易合流進大群體的。

今天出門前,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可以不要那麼積極的去參加那種事情嗎?」

臺灣島很小,我們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如果我們想要盡力讓大家都過著想要的生活、說想說的話,應當是比很多地方都來的容易的。即使每個人都想發表個意見,那數量也不會是遙不可及。

每次觸碰到議題,都會面臨到來自各方的批評。各式各樣的話語都聽過,也許尖銳,也許不留情面。我試著加強自己的理解,記住那些專有名詞,找尋支撐自己行動的理由,反覆咀嚼自己的論述,與他人交換意見。試圖強化那可能稍一不小心,便會潰散的心理。

縱然當下你我的意見有可能多不一樣,但我們彼此相像。不管是想像的也好,實際上的也好,我們都有許多共同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我實在不願見到廝殺、意圖駁倒對方的事情發生。

也許有時間,我會想和每個人都聊聊,不管是光譜上的哪一端。畢竟,我們倚賴彼此,命運緊纏。我為了這表面的平和,願意付出很多。我可以讓,我可以多聽一點,或是僅以微笑來回應你。如果你不願聽我說,那至少可以多讓我瞭解你一點。但願改天,我們會有個更好的機會,來對話,來合作。

加油。

時事有感:反旺中

時間:2012.12
Tags:禮貌、旺中、反壟斷

*禮貌 

        我想界定一下我認為的禮貌: 
        其一,是「尊重」。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所各自擁有的平等、自由、人格權利,不得受任意的侵犯。 
        其二,為「語氣溫和、謙恭」,是指對話、交談時的語氣,一種外觀上令聽者產生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禮貌涵蓋的範圍之一。

 #尊重 

        好像沒什麼好談的,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做到這點。除了有質疑說社會人士不宜在立法院接受備詢,但這在相關的論證裡有提到,這是憲法所認可的,或是有立委以雙重標準面對他人與己身的言論。

 #語氣溫和、謙恭 

         這邊想分幾個子題談談。

 一、同理心 

        我的人生相當幸福、順遂,很少遇到壓迫、無力的困境、有苦只能自己吞的景況。慢慢長大,我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與我一樣,曾經,聽著一些人的故事、經驗,我想像、試圖理解(用我的幸福經驗來拼湊圖像)。因而,我瞭解,身處境遇困難的人們,窮盡辦法意圖改變現狀卻無成果時,只能漸次的選擇其他手段來發聲,這時,常常並非主流社會所習慣的溫和、謙恭。 
        過去的種種塑造了今日的你我,無論是習慣、態度或價值觀。有的人自身擁有類似上述的經驗,或有的人常有機會與此類過往的人們相處,諸如此類的因素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成就了些許主流社會所不樂見的行動。我以為的陳為廷便屬此類,因此,當我觀看他的發言時,我試著同理,覺得可以接受。

 二、身分

        我們隨時都有著各式各樣的身分/角色:子女、伴侶、朋友、學生、公民、選民、國家的主人、、、。我們不會只有一種身分,一個事件、情境中,也可能是帶著多種身分下進行的。以下想談其中兩種,陳為廷在備詢台上發言時所帶有的身分/角色:

 (一)學生 
        這兒是談到,社會上對學生有期望,譬如:學生面對老師、長輩時,應具備禮儀、態度溫和、謙恭。 
        有些地方,學生與老師的之間的關係,並非如中國古訓所言的「尊師」一般,事實上,更接近於「(學生)付費使用服務 vs(老師)提供服務」的關係。可以想像,這與在大多數臺灣人的生命經驗有所差距。有對錯嗎?我認為沒有,這是文化上的差異,當然,身在臺灣則應該對熟習臺灣文化的臺灣人予以理解、體諒,但我們也得意識到,「尊師(或稱獨尊師)」並非總是被認同的概念。

 (二)公民 
        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即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我認為,在備詢台上,陳為廷便是在行使其受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他表達他的意見、想法,供委員會中的立委參考,同時,在這過程中,他並未涉及「公然侮辱」或是「毀謗」,依此,他的行為我認為是合宜的。

 三、目的 

        聯合報先以頭版刊出了此議題,其他媒體在隔日才繼而有相關的報導。我好奇,聯合報背後的目的是?我想到了幾個:
        (一)重視社會上的禮貌、禮儀、態度問題。
        (二)基於傾向國民黨的立場,對抗民進黨立委在委員會的表現。
        (三)視此波運動、能量、群體不祥,趁早處理。
        (四)衝銷量、關注度。 
        當然,其中的因素可能是綜合性的,但依然,這問題是重要的。當焦點被導向這裡時,得利者是誰?誰因此而直接、間接地獲益?又有誰是此波交鋒的受害者?想想這幾個問題,也許可以對背後的目的有更精準的猜測。

四、壓迫 

        民主制度(相較於君主制度、菁英寡頭制度等)的可貴,其中一點:「可以使有權者認 真、乖乖地傾聽無權者的聲音。」不過,這不代表這句話真有全然地被實踐。 
         有時候,透過一般的管道,有權者沒有(或不願)回應無權者的訴求,因此,對無權者而言,既無優勢地位、行政權力與資源,只好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這時,有權者提出,應以「理性、和平、溫和」的手段來表達意見,才是比較好的,那,這豈不成為了一種壓迫嗎? 

*時事的其他部分 

很多人因為新聞,所以關注,開心 

        我樂觀地相信(但目前無法證明),在媒體的報導後,會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運動,同時,可以一起進入這個論述裡面來思考問題(網路上唾手可得的長篇文章),無論是正面的──可以凝聚成力量,或是負面的──成為經驗,都能協助運動的發展。

議題設定與四兩撥千金 

        然而,透過這次的媒體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在「議題設定」的能力上是相當有份量的,市佔約四分之一(以平面媒體而言,粗略估算)即可發揮影響力,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隨著能力而來的,是責任,最近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人們再次知道,若是為了更大的目標而降低對責任的意識,後果是對整個公民社會的傷害。

對於觀念、規範的適用 

        我們都持有著一些標準、規範、價值,不過,在適用到社會中的現實時,這絕不會只是一個把數字套入公式的過程,它會是動態的、仰賴眾多相關因素、考量的,一個涉及思辨的過程。誠然,首先我們得先確認這最終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更崇高的價值、意義?如此,方向明了,適用的過程才不會顯著偏誤,反誤了目標。

最後,一起加入吧! 

        也許,這次的事件代表著一股能量逐漸成形而被重視,也許,這也說明著你我的加入更形重要。也許,也許,在各自的崗位上一起加油吧!

About Want Want & CNS Acquisition

Few words in English for quick understanding about Want Want & CNS Acquisition(旺中).

Recently, Want Want Holdings Limited(旺旺集團desired to acquire China Network Systems(中嘉網路) but only after 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s permission. On 7/25, NCC has made its final decision that the acquisition can be done if several criterias are met. 


However, lots of people showed their concerns that Want Wan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te player in Taiwan's media industry, which is a potential threat against freedom of speech. Disappointedly, Want Want didn't act well when critics showed up, and this is why I'm sharing the news.


There are some online posts related to the event which made it become easier to understand:
From Wiki(維基百科), from people with enthusiasm 1: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懶人包2:Baboo's 懶人包.

Also, here are some related personal post about the event and a student anti Want Want & CNS Facebook page.




Google+ 一歲了! 回顧與展望

 

Google 在 2011 年的 6 月 28 日企圖以 Google+ 為世人們帶來最成功、先進的社交服務。在當時,我們也為各位提供了第一手的發佈報導,以及一系列的追蹤。現在,一週年了,紛紛擾擾,且讓我們一同解析過往,再一次地認識 Google+,認識它的定位,它的目標,以及它未來可能的發展。

記得在 Google+ 仍舊實施邀請制的時候,還有人在拍賣網站上進行買賣!有人說,Google+ 的目標不是為了贏得這場社交戰爭抑或幹掉競爭對手,而是希望它的出現可以使現行的社交服務更加開放。此外,激起人們熱烈討論的,還包括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 Google+ 的粉絲數遙遙領先成為第一名

Google 在發佈 Google+ 的時候,並不希望自己被社交網路這個概念給侷限。它希望 Google+ 是一個連結所有事物,結合彼此的一項服務。它不是個別的產品,比較像是一個各式功能與服務的集合體,黏接 Google 各個分離的產品。也許就像 Bradley Horowitz 所說的:Google+ 就是 Google 本身。

Google 選擇在一週年的當晚,發佈了 Google+ 最新的相關數據:2.5 億的會員數,以及每月 1.5 億的活躍使用者。然而,這些單看這些數據其實並不具有什麼意義。我們想要知道的是,這些使用者使怎麼使用 Google+ 的?使用的頻率為何?他們會透過行動裝置來連接嗎?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是比較重要的。

品牌,是 Google 希望達成獲利重點的項目。自從在去年底開始提供專頁的功能後,也一併帶來了官方使用導覽,企圖吸引各大品牌登陸,更好的融入 Google+ 的平台。

下表則是 The Next Web 在今年二月份時所做的統計,顯示在 Google+ 上的前十大品牌。假如我們把「社交圈」(Circles)與 Facebook 上的「讚」(Likes)視為一樣的話,以 Coca-Cola 為例,在 Facebook 上擁有 4 千萬個讚,領先在 Google+ 上的 32 萬個社交圈。當然這還有不少的進步空間,但在 Google+ 上的這個數字,仍是不斷在成長的。

然而,這裡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如何吸引公司進駐 Google+?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而言,當他們已經投資在 Facebook 上時,還會再選擇 Google+ 嗎?一大重點在於 Google 必須有辦法告訴大家,這裡是有吸引力的,尤其當有消息指出,Goolge+ 會員的參與度低的時候

另外,則是有關 API 的問題。目前的仍有些限制存在,假如 Google 能改善這點的話,相信將能讓第三方的開發者們能更容易地與 Google+ 結合,同時也能帶來更多的流量。
目前看來,最重要的是,Google 看來並沒有想要以自己的方式來與 Facebook 較量,這無法成功。Google 必須把真正屬於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功能、服務搬上台。

一年很長,可以發生很多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原文連結,瞭解更詳盡的介紹。明年,當 Google+ 兩歲的時候,又會是如何的模樣呢?你,又希望 Google+ 變成麼樣子嗎?

(文章來源:The Next Web;圖片來源:Bruce Clay, Inc

March 28th

p, li { white-space: pre-wrap; } 我想我對自己又多認識了點
猶豫、找理由、想之後,就是少了那麼點的動力
輕輕小力的一推,就能越過最大靜摩擦力
想太多嘛?可能是。
但其實抓到了一點的直接感受,便可以勇敢
我們難得遇到覺得如此真確的事情,遭受蔑視,強硬蠻橫的刻意忽略
*政府便宜行事,然後得耗用更多的成本來弭平
*第四權何在
*在這號稱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六七百人的警力與三四百名的群眾
*誰站在誰那邊,政府挺建商,人民靠自己
*街頭無奈的對抗(群眾vs警察)(雙方都有不甘、不願)真正有權決策者躲在哪裡
是誰讓原本不相干的兩群人得從凌晨對峙到日出,然後互相拉扯、衝突?
*建商西裝筆挺指揮員警,對王家當面冷嘲熱諷
這是權力的濫用,怎麼說怎麼難過,怎麼生氣。
怎麼能忘記昨晚、今早凌晨、到現在?
這僅僅只是少數的聲音嘛?至少這次我不信。
凌晨時分,少數關注的媒體,重重的圍阻
消息被限制住了
雖然我們有網路直播、文字現場報導,然又能傳達到多少人的耳裡
媒體、媒體、媒體
媒體、媒體、媒體
誰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可以利用什麼工具?
當資訊無法散播的時候,再正義的一方仍然只會是弱勢的一方
其實我們有很多工具、很多工具、很多工具
電腦、攝影機、智慧型手機
Google hangout, justin tv, twitter, facebook, plurk?
如果今天有個Google的工程師在現場,他會做什麼?
早上高會課時候很心不在焉,思緒怎麼轉都回到這事上頭
下午在總圖前曬陽光時,發現天氣很是晴朗,微風徐徐陽光和煦
有種世界依然運行的感覺
地球依然轉動
我也不求我父母支持,我知道這絕對很難,屢次屢次
但我想要解釋,讓他們至少知曉點所以然,為什麼他的兒子這麼想,然後又想這麼做
這是無法平復的無奈、憤慨
如此無力
如此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