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有感:反旺中
時間:2012.12
Tags:禮貌、旺中、反壟斷
*禮貌
我想界定一下我認為的禮貌:
其一,是「尊重」。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所各自擁有的平等、自由、人格權利,不得受任意的侵犯。
其二,為「語氣溫和、謙恭」,是指對話、交談時的語氣,一種外觀上令聽者產生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禮貌涵蓋的範圍之一。
#尊重
好像沒什麼好談的,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做到這點。除了有質疑說社會人士不宜在立法院接受備詢,但這在相關的論證裡有提到,這是憲法所認可的,或是有立委以雙重標準面對他人與己身的言論。
#語氣溫和、謙恭
這邊想分幾個子題談談。
一、同理心
我的人生相當幸福、順遂,很少遇到壓迫、無力的困境、有苦只能自己吞的景況。慢慢長大,我認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與我一樣,曾經,聽著一些人的故事、經驗,我想像、試圖理解(用我的幸福經驗來拼湊圖像)。因而,我瞭解,身處境遇困難的人們,窮盡辦法意圖改變現狀卻無成果時,只能漸次的選擇其他手段來發聲,這時,常常並非主流社會所習慣的溫和、謙恭。
過去的種種塑造了今日的你我,無論是習慣、態度或價值觀。有的人自身擁有類似上述的經驗,或有的人常有機會與此類過往的人們相處,諸如此類的因素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成就了些許主流社會所不樂見的行動。我以為的陳為廷便屬此類,因此,當我觀看他的發言時,我試著同理,覺得可以接受。
二、身分
我們隨時都有著各式各樣的身分/角色:子女、伴侶、朋友、學生、公民、選民、國家的主人、、、。我們不會只有一種身分,一個事件、情境中,也可能是帶著多種身分下進行的。以下想談其中兩種,陳為廷在備詢台上發言時所帶有的身分/角色:
(一)學生
這兒是談到,社會上對學生有期望,譬如:學生面對老師、長輩時,應具備禮儀、態度溫和、謙恭。
有些地方,學生與老師的之間的關係,並非如中國古訓所言的「尊師」一般,事實上,更接近於「(學生)付費使用服務 vs(老師)提供服務」的關係。可以想像,這與在大多數臺灣人的生命經驗有所差距。有對錯嗎?我認為沒有,這是文化上的差異,當然,身在臺灣則應該對熟習臺灣文化的臺灣人予以理解、體諒,但我們也得意識到,「尊師(或稱獨尊師)」並非總是被認同的概念。
(二)公民
身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即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我認為,在備詢台上,陳為廷便是在行使其受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他表達他的意見、想法,供委員會中的立委參考,同時,在這過程中,他並未涉及「公然侮辱」或是「毀謗」,依此,他的行為我認為是合宜的。
三、目的
聯合報先以頭版刊出了此議題,其他媒體在隔日才繼而有相關的報導。我好奇,聯合報背後的目的是?我想到了幾個:
(一)重視社會上的禮貌、禮儀、態度問題。
(二)基於傾向國民黨的立場,對抗民進黨立委在委員會的表現。
(三)視此波運動、能量、群體不祥,趁早處理。
(四)衝銷量、關注度。
當然,其中的因素可能是綜合性的,但依然,這問題是重要的。當焦點被導向這裡時,得利者是誰?誰因此而直接、間接地獲益?又有誰是此波交鋒的受害者?想想這幾個問題,也許可以對背後的目的有更精準的猜測。
四、壓迫
民主制度(相較於君主制度、菁英寡頭制度等)的可貴,其中一點:「可以使有權者認 真、乖乖地傾聽無權者的聲音。」不過,這不代表這句話真有全然地被實踐。
有時候,透過一般的管道,有權者沒有(或不願)回應無權者的訴求,因此,對無權者而言,既無優勢地位、行政權力與資源,只好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這時,有權者提出,應以「理性、和平、溫和」的手段來表達意見,才是比較好的,那,這豈不成為了一種壓迫嗎?
*時事的其他部分
很多人因為新聞,所以關注,開心
我樂觀地相信(但目前無法證明),在媒體的報導後,會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運動,同時,可以一起進入這個論述裡面來思考問題(網路上唾手可得的長篇文章),無論是正面的──可以凝聚成力量,或是負面的──成為經驗,都能協助運動的發展。
議題設定與四兩撥千金
然而,透過這次的媒體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媒體在「議題設定」的能力上是相當有份量的,市佔約四分之一(以平面媒體而言,粗略估算)即可發揮影響力,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隨著能力而來的,是責任,最近發生的事情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讓人們再次知道,若是為了更大的目標而降低對責任的意識,後果是對整個公民社會的傷害。
對於觀念、規範的適用
我們都持有著一些標準、規範、價值,不過,在適用到社會中的現實時,這絕不會只是一個把數字套入公式的過程,它會是動態的、仰賴眾多相關因素、考量的,一個涉及思辨的過程。誠然,首先我們得先確認這最終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更崇高的價值、意義?如此,方向明了,適用的過程才不會顯著偏誤,反誤了目標。
最後,一起加入吧!
也許,這次的事件代表著一股能量逐漸成形而被重視,也許,這也說明著你我的加入更形重要。也許,也許,在各自的崗位上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