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懶惰的人,如何培養高產出的習慣?

3021820-poster-p-1-how-incredibly-lazy-people-can-form-productive-habits〔本文為翻譯文章,原文出處:FAST COMPANY這是一篇用來對付懶惰的文章,同時帶給你提高產出的簡單方法。

Gregory Ciotti 嘗試著多培養上健身房的習慣,身為多產的部落客,他深刻地了解該如何安排他早上的行程——運用「針對惰性的設計(Designing of laziness)」。

「我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上健身房的服裝,把該帶的東西打包好,然後放在門口。」「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我還會把外套也放在門口旁的櫃子上。」「重申一遍,為了打造『針對惰性的設計』,我在意志力與行動力最高昂的時候將所有需要的東西準備好,消除了所有潛在的阻力。」

藉由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並放置在門口,Ciotti 化解了培養他良好運動習慣的阻礙。如果你也在前一個晚上就準備妥當,就不用在早上的時候花費珍貴的十五分鐘翻箱倒櫃,你甚至可能早就在半路上了!相反的,你可以用增加阻礙的方式來消除不想要有的壞習慣。

我們還可以怎麼利用這種「增加/減少阻力」的方法,來更好地運用惰性呢?在這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為何人們會討厭阻礙吧!

心理學家們提供了兩種思考觀點:

第一,為了完成一件任務,大腦不會為了非必要的項目而耗費能量。曾獲得諾貝爾心理學獎的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認為這是一個演化上的結果——冰河時期的人類得試著用最少的能量生存下來,所以對於不必要的行動,亦即惰性,是可以理解的。

決策上的疲憊感,則是另一切入點。大腦是個器官,而非機器,因此它會疲累。伴隨著疲勞而來的,是認知能力的下降,邏輯判斷的品質在此時遠遠低於當人體處於機警的狀態。

所以,增加/減少阻力是一個確保我們不會把精力耗費在較無意義項目上的良方。假如你已把上健身房的東西收拾妥當,就不用在早上的時候翻找襪子、衣服;若將誘人的零食藏在遙遠的櫃子深處,則能降低受到誘惑的可能性。

許多知名的領導人,深知阻力的重要性。美國總統 Obama 即有意地保持一個極簡的衣櫃。

「你會發現我只穿著灰色或藍色的西裝。」「由於我有太多事情需要抉擇,因此我試著減少我需要做的決定,比如說吃或穿的問題。」他提到有研究指出,一個簡單的決定,便會減低一個人做更多決定的能力。這就是逛街購物如此累人的原因。「你必須使你的生活維持一定的規律,謹慎使用做決定的能量。要是一整天都被瑣事纏身,那將會讓人精疲力竭。」

簡言之,比起把精神花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上,不如好好地運用阻力來協助我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項目或是高效的習慣上。

〔圖片來源: Flickr user JD Hancock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因此把它翻譯出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會有更多的——以 Work Smart 為主題的系列文章可供參考(如果有時間,也想慢慢翻出來)。

《青島東路三號》讀後感

20131117-144506.jpg閱讀時不由自主的靜默,在心境上跟前幾天剛閱畢的丹•布朗的《地獄》大為不同。不是那種波濤的、有起伏,像是在博物館裡參觀展覽(例如之前參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安靜而肅穆。

讀著著顏世鴻充滿味道的文字(有點熟悉,卻又不是現代那麼常見的用辭),我算是多了一點點點點點的瞭解,得以一窺 1930 年代出生的人們的境遇。那是我難以想像的年代,沒能用最自然的語言書寫,命運多舛,似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確定的,而身邊也不乏早逝的朋友。

每幾頁,便會在註解的地方看到許多姓名,描述他們因為某案,而遭判刑,有的於某年出獄,有的則於馬場町槍決(也有別的槍決地點)。那一個個生命,懷著各自不一的經歷、熱血與抱負,就這樣化約為幾行文字,點綴在正文的旁邊。我多想瞭解,也聽他們訴說心底的話。邊看邊覺得一陣寒酸,他們離我不遠,甚或有著很近的關係,但我卻對那些案名、團體、以及許多名詞不明瞭,有的也只是淡淡地聽過而已,一陣慚愧。

前幾天也因此特地走了一趟馬場町,翻了半本書下來,總覺得跟這地方似乎有了莫名的連結。那天,抵達的時候天已晚,約莫六點鐘,周遭人不多,頂多十來人。一座圓形土丘、一座方形花圃、一座碑(約三、四十字)、一排馬場町紀念公園的大字、還有一些妝點的燈飾。很簡單的一個廣場,沒有什麼可以多做緬懷的事物,難以與想像中的歷史形成關聯。碑上的文字更是簡短,不知是為了便於瞭解,抑或是不知從何談起?待了不久,我便離開了。坐在土丘上,納悶著底下從前為何、發生過什麼大小事,一邊望向彼岸的城市夜景。我感覺不到什麼。

我仍然想要去書中提到的地方走走,更想要補足些許知識。我承繼著作者,過著相比之下愜意且簡單的生活。某種程度來說,似是有愧。這裡引述一段作者的話

我不敢貿然,不識大體自稱是馬恩主義者。我是無一可取的平凡老百姓,在哲學知識上甚至在一般常識下。但生逢此時,在資本帝國主義下,趁蘇聯、東歐崩裂之際,經濟金融世界大大舉行鯨吞的不義,自美國、日本等都看到中產階級的衰退,甚至落為一群無產者。美國、日本、台灣不算是「福祉社會」,而自己的一生福祉是要自己保險,醫療是要依靠社會保險。加拿大是全民醫療保險,為了選擇醫師的自由,一年有成萬婦女自願出錢到美國生子。英國自女首相以來也開放了,成為全民保險以外的「開業醫師」並存的制度。這種北歐的福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人口不到千萬的國家。由這一甲子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出,人有兩種典範的類型,尤其在比較傑出的各種人可以看到:一為可以為大眾服務為先的,也有主張自己應有優異的生活享受的。 — 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第 358 頁

共勉之。

Btw,有趣的是,因為待過成功嶺,所以我覺得更能體會那種監禁的生活。比起上回閱讀《永不屈服》時,更可以想像那畫面、感覺以及最重要的,那種自由被剝奪的感覺(對生活得還不錯的我是種難得的經驗)。

flyingV 實習後的總結

在開頭時候要先跟大家好好地道個謝。畢竟,若沒大家投入的意願與坦承,我們也無法在這段期間建立起心的連結,並留下豐富且令人滿足的時光。尤其在初入 flyingV 的懵懂之時,彼此的一點交流都是一大助益。實習之後若能留下什麼具增值可能的事物,大概就是你我之間的聯繫了吧!

鑑於我時常口無遮攔的踩在人與人之間敏感的線上,在這裡也得跟大家說聲拍謝,不好意思剎那之間沒拿捏準玩笑的分寸。晚些時候我會自己剃頭謝罪。

現在的我,很滿足於當初做的這個決定,把入營前的一點時間投入在這裡,進而替我的未來增添了許多可能性。

我認為自己是個謹慎決定、略為保守的人,但仍願意在一定的程度內進行一場場的小冒險。來 flyingV,相對地必須犧牲一些規劃,諸如輕鬆的暑假(可能是最後一個),其中包含了自由支配的娛樂時間、約會時間、中長期的旅遊等,還有在最後我也將會計師考試的準備放到了一旁。對於這些部分,不是沒有猶豫,尤其從與 flyingV 第一次見面到真正開始實習中間又隔了不短的時間,起初的興奮、躍躍欲試的心理也淡化、模糊了不少。

如今我很開心可以完成兩個月的實習。當時在七月中接到徵集令之時,其實心裡有些偏向直接入營,想說也在 flyingV 探頭探腦一陣子了也有點收獲。回過頭來看,慶幸自己決定繼續下去,雖然那時無法確定橫亙在前方的是什麼內容、經歷,但我決定與家人溝通,然後繼續照原訂的計畫執行。

有人說,考驗就是在測試你喜歡一件事情的程度。到底願意為她付出多少,倘若簡單的不費力氣,那意義也不會如此特別、深刻。

總的來說,在這裡有兩大收穫:一是見識,二是溝通。

flyingV 的專案來自各種可能的地方。不同的人們,懷著不同的態度、經驗、價值觀、目標而來,擁有相當高的多樣性。與各方的提案者互動的過程中,遇見的那些執著、熱血、了不起的意念,對我來說都算是一種成長。一併地,交涉的動作也成就了我不少的歷練,有時候要以一個輔助性的角色出發來分享經驗(或是說提供建議供參考),有時得試圖誘使對方說多些話,挖取可供專案利用的素材,或是在瞭解提案者的需求後,衡量自身與平台能力並做出回應。

參與一個計畫,便是在強迫自身接觸那些可能會按自我意願而排除的事情,將自己拋擲於一個涵蓋更多不確定性的空間裡。賭注嗎?算是吧。來到 flyingV 實習,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大一般的決定。這是繼上回實習之後,我又再度擁有重新檢視自己定位的機會。把重要的、不重要的事情用不同的基準再次衡量,進而為各式各樣的事物排序出不一樣的價值層級。

每個人都是冒險家,心裡都有渴望改變的聲音。願意用不同於先前的出發點來思考、行動,便是種冒險。冒險,回過頭來看,是有多所幫助的。對我而言,除了某些能力的正面增長以及對於嘗試的重要性的再確認外,最重要的是為未來開拓了更多可能的路徑。

倚著信念引吭

前幾天,參加了一段的不要告別東海岸的活動。昨天晚上在家裡 follow 華光社區的動態,焦急地在幾個特定的 facebook 頁面切換。

在現在,感受到了一點悲傷。

好難過唷。 我們真的可以堅持什麼嗎? 我們真的可以有個更美好的未來嗎?

或是說,不同意見的人,可以願意交納彼此、妥協,達成共識嗎? 在一個相對平等、友善的環境下?

看看眼下的種種事件,不知不覺的有所懷疑。 也許自己不夠堅強到可以相信自己。可能自我的累積仍然不夠,無法足夠強大到支撐住信念。 不知道要經過多久、多少事情的歷練,或是親眼看到什麼事情的發生,才能真的說服自己:對,一步一腳印都是有所幫助的。

華光那天晚上,在思考該不該留下時,我站在校園裡面,耳邊不時閃現著大馬路上的喧囂聲。我怕自己選擇流入外邊,會讓自己離寧靜更遠。這是什麼寧靜?人們用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己身的信念燃燒,而產生的安詳感。我發現人是很容易合流進大群體的。

今天出門前,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可以不要那麼積極的去參加那種事情嗎?」

臺灣島很小,我們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如果我們想要盡力讓大家都過著想要的生活、說想說的話,應當是比很多地方都來的容易的。即使每個人都想發表個意見,那數量也不會是遙不可及。

每次觸碰到議題,都會面臨到來自各方的批評。各式各樣的話語都聽過,也許尖銳,也許不留情面。我試著加強自己的理解,記住那些專有名詞,找尋支撐自己行動的理由,反覆咀嚼自己的論述,與他人交換意見。試圖強化那可能稍一不小心,便會潰散的心理。

縱然當下你我的意見有可能多不一樣,但我們彼此相像。不管是想像的也好,實際上的也好,我們都有許多共同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我實在不願見到廝殺、意圖駁倒對方的事情發生。

也許有時間,我會想和每個人都聊聊,不管是光譜上的哪一端。畢竟,我們倚賴彼此,命運緊纏。我為了這表面的平和,願意付出很多。我可以讓,我可以多聽一點,或是僅以微笑來回應你。如果你不願聽我說,那至少可以多讓我瞭解你一點。但願改天,我們會有個更好的機會,來對話,來合作。

加油。

Rewrite: What makes humans human?

有人跟我說,上一篇的文字內容不夠直白,像是雕琢過許多回,有點襖口,有點難以輕鬆地、直覺地閱讀。所以,我打算改寫一遍,用自然的語言重新表達一次。 -----

以下的內容,是在看完了兩部電影:《Life of Pi》與《Les Misérables》之後寫下的,融合了對兩部片的感想、與生活上的一些省思,而成的文章。

我想先談談:何謂「美好的世界」?

常有言道,過往的美和逝去的種種讓人懷念、憐惜,與今日的事物比較,只感覺現在擁有的略嫌失色。然而,我認為所謂最美好的時刻,只存在當下,存在於心中擁有希望,並且意圖為那希望付出而渴望產生成就的時候。那些已經過去的,蒙上了層面紗,致使有些細微處被忽略了,因此而所見到的美,因為受限於視角,並不全面,也可能離當時的真實很遠。無論如何,當我們的目光望向遠方,快過時間的速度,看向那期盼的未來,同時心中懷著希望、信心去相信幸福終將會實現,那麼,現下就是最美麗的瞬間

當我們的眼睛看準那最終的目標時,我們就會走在朝向它的路上。緩慢的步伐也許看起來相當渺小,卻是真實地、每分每秒都在成就什麼的。

---

我認為「意義」是人的最基本的組成,它構成了我們最核心的部分。先有意義,我們才有需求、慾望。在這更之上呢,我們有接續地產生自然而然的作為、感覺嗎?若這動作、感覺是斷裂的,有種不連續感,這就是種「假」的感覺。時常感覺如此,身體、心理都容易勞累,也難以一直堅持、支撐下去,若持續如此的狀態,則人是有可能毀滅的。

尋找「意義」也許得花相當多的時間、精力,但畢竟它是我們維繫生命的重要思想,考量其效益,是絕對值得的。所謂的「真」便建立在這之上,尋得意義,並認識自己,嘗試做自己最忠實的朋友,與自己溝通,建立一種身心靈合一的緊密關係。這件事情重要的原因在於,世界上充斥著何其多的選擇、教條、耳語,這些外在的叨擾又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變幻著。面對這多變、混亂得外在環境,我們要如何在其中生存、自保,並維持一種相對寧靜的狀態?試著做出取捨、平衡內心與外在,是唯一的辦法。但要做得好、做得真正讓自己心安,必需先有充分的認識自己,才能在這難以捉摸的混亂中,循著心所嚮往的方向,走得長、走得久、也走得穩。

不斷尋找意義、與自己相處認識的過程中,一套自己的信仰將會產生,在我們遇到大小危難時展現如神力般的幫助。面對內心的問題,這信仰會幫助你,它也會與你一同成長、變化。它是什麼?對於世界上許多未知的事物、無法確信的現象,你有一套你相信的解釋嗎?如果有,那就是你的信仰。我們每個人以為的真實,視各自信仰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面貌。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真實是什麼樣子,那些在腦中所映出的畫面,不過是我們的心揀選出一些真實的片段,加上解釋,全部串連起來後,最終形成與信仰符合、不相違悖的畫面。

信仰慢慢建立時,我們也得一併培養、強化自己的信心。不要畏懼表達自己的觀點,換句話說,毋須害怕從自己的角度來談論事情。我們所有人,都是各自身體上所有的感官「唯一且最全面的接收者」,旁人也許可以替你有所猜測,但是別忘了,站在最有利位置人的是自己,我們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接近、認識、理解自己。

不過,儘管有了一路千錘百鍊而來的自己的信仰,也別忘記,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可也都有呢。有時人會將自我侷限於自己所認同的價值當中,限縮了接觸多元的可能性,好像世界上只存在一種方法一樣,只有一條唯一的路才能達到那盡善盡美的境界,甚至連對那最終點的想像,也只存在一種。但是,「多元」是真實存在的,地球上各個角落或大或小的變動,彼此相互影響、形塑出千奇百怪的你、我、他她他她。因此,當提到包容、接納異己時,那絕對不是空話或場面話,我們要認真地去體認多元的存在。

更進一步的,我們要身體力行的的去鼓勵多元,營造多元的環境,make it happen. 因為有了多元,人們得以相互參考、比較,避免盲目、無知、侷限。在這參酌其他的可能性時,我們要理智地思辨後,再去相信。多元的環境所提供的眾多選擇,對此,我們毋須為自己設下限制,應該勇敢、大膽地追尋。在這尋求意義、信仰的道路上,沒有唯一的最佳解,只有奇妙的動態平衡與多元的可能性。

加油,多想想會很有幫助的。在從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還有點難得的大四空閒,好好利用。